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意见

发布时间:2025-04-28   点击:

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意见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有步骤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保证教学正常有序进行的基本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达成和整个学校的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江西省“2+6+N”产业和省级重点产业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工科”“新文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等新形势,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以及学校建设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陶瓷大学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四年一次大修订,每年有微调”的动态调整机制,在总结我校2019年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现就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 国务院2019年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3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10月印发)《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办发电〔202188号)《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4年印发)等文件精神,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三)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弘扬中华陶瓷文化为使命,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为陶瓷业服务的尖兵”为人才培养总目标,以“脑手并用、科艺结合、专攻深究”为人才培养理念,坚持“问题导向、行业需求、特色办学、创新发展”,强化“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教育理念,培养具有“专业基础厚、学科口径宽、品德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修订原则

(一)继承性原则

本次修订是在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的调整,对于已有好的教学传统与积淀,对于原有培养方案中已经明确或需要继续坚持的内容,要继承和弘扬。同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和体现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要求,确保方向性。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兼顾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学生中心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调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认真听取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构建基于信息化时代的“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学习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以下简称OBE的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扩大课程资源,加大选修课比重,积极开展分类培养和课程的分级、分层教学。

(三)产教融合原则

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深入了解各行业制订的专业人才标准、国际组织制订的专业人才标准、执业资格要求,以及产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强化专业内涵。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积极听取企业、用人单位反馈,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讲义。

(四)标准导向原则

各专业要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专业特色,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工科专业应对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应对标师范专业国家认证,其它专业应贯彻OBE理念并兼顾国内外专业认证。

(五)学院(部、系)主体原则

培养方案的制订由学校统筹,各学院(部、系)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充分论证或试点的基础上,聚焦服务导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依托优势特色学科,确立符合学院(部、系)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切实承担培养方案制订的主体责任。

三、总体思路与要求

在继承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基础课程为支撑、专业课程为辐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三课同行”协同育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深度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育人资源,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学活动,将“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相融合。

(二)树立质量标准意识,贯彻产出导向理念

积极顺应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的趋势,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符合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工科专业要符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与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师范类专业要符合师范专业认证国家三级标准的要求,其他专业参照各行业、国际组织制订的专业人才标准。贯彻产出导向教育理念,结合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办学实际,科学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建立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环节之间的实现矩阵,构建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制订课程教学考核与课程教学、毕业要求相联动的课程教学大纲。

(三)全面推进大类培养,强化人才培养基础

全面推进大类培养,原则上同一专业大类下的专业实行基础培养环节全打通,重构专业大类课程体系,扩大大类平台课程适用专业范围。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大类培养要求,大类培养内的专业,统一设置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信息类、力学类、制图类、电子类、管理类、文史类、设计类、美术类等课程。按照学校“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在培养中强化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教学,适当调整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课时比例,夯实学生基础,拓展学生学科视野,拓宽学生培养口径。促进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密切联动和有效衔接,共同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四)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协同育人

主动适应国家战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陶瓷产业卓越人才培养联盟,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协同培养。实施产业教授、产业导师选聘工作,聘请产业教授、产业导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更新。

(五)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行业特色课程

聚焦专业前沿,凝练专业核心,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全面梳理课程体系,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高等教育数字化”等国家战略,和江西省“2+6+N”产业、省级重点产业链与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策应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以新工科、新文科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批学科前沿课程,推动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标准,强化课程知识点改造,课程深度和难度去扁平化,突出高阶性,打造“金课”,淘汰 “水课”,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面向陶瓷产业企业发展需要,打造一批行业特色课程。

(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推行混合教学模式

积极响应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面向质量多样化、学习终身化、培养个性化、治理现代化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手段、变革教育模式。依托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条件,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针对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新特点,以一流课程、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虚拟教研室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运用为抓手,进一步总结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全面推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推动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换,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鼓励条件成熟的理论课及实验课,探索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可以设置至少 1/3 学时用于线上教学,有效降低课堂教学学时,充分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学校保障教师教学投入,教师线上教学学时与线下教学学时同等对待。

(七)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筑牢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分类制订专业实践(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和运行机制,注重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挖掘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前沿信息技术领域形成的成功实践案例,更新、替换实践(实验)教学项目,合理构建基础、专业技能、创作(综合、工程)、创新创业相互融合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八)改进学业评价方式,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规范归口管理,按照课程性质与专业特色,明确课程建设主体责任。归口单位负责课程建设与管理,负责加强学习过程性评价,改进学业评价方式,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科学设计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过程。适当提高学业挑战度,进一步推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变革,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真实反映“学习成效”。实施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突出学生学业过程管理,推广讨论、分组汇报等平时学习考核形式,增加课程过程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鼓励推广无标准答案考试等符合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考核方式。

(九)拓展国际化教育领域,增强学生国际视野

借鉴世界其他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设置,结合学校实际,对课程知识模块进行整合、重组,探索构建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建立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支撑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各专业开展国际合作试点专业建设与改革,开设全英文课程,鼓励使用教育部批准的外文原版教材。

四、具体要求

(一)基本框架

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优化,校内第一第二课堂、校外第三课堂与线上第四课堂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全面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名称(中英文)、代码

2)主干学科

3)专业类

4)学制与授予学位

5)毕业最低学分要求: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专业介绍

1)专业简介

2)专业办学定位

3)专业方向描述

4)专业特色

3.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经过实践和锻炼,预期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充分考虑专业办学实际以及社会人才需求。各专业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精心凝练和科学制定本专业可衡量的培养目标,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培养目标的表述要有利于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

2)培养规格和要求: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能够支持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

4.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要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进行科学表述,要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1)理工科专业应根据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参照《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认证、行业标准,设置毕业要求。工科专业毕业要求应能全面覆盖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的12 条毕业要求内容。

2)教育类专业应根据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参照《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师范专业国家认证标准,设置毕业要求。

3)社科类、艺术类专业根据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参照《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认证标准等,设置毕业要求。

5.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学位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为本专业以基础理论为内容的课程,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表述为基础,根据专业特点提出具体课程名单。

2)专业学位课程

6.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要求,结合校内外实践合作基地类型,合理设置基础、专业技能、创作(综合、工程)、创新创业、思政实践等实践类别比例。

7.专业教学计划表

8.学时学分统计表

9.专业核心课程一览表

10.教学周历表

11.培养目标实现矩阵:表达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要体现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12.毕业要求实现矩阵:表达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要厘清每门课程在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

13.课程关系图

14.辅修、双学位培养方案/专升本专业培养方案/第二学士学位培养方案/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方案(单列,格式参照主修专业培养方案)

(二)学制与学期制

1.学制:标准学制四年

2.学期制:实行两学期制,标准学期为20周。

(三)学分要求

1.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1)经济、管理类专业: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60学分以内。

2)法学类专业: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60学分以内。

3)教育类专业: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65学分以内。

4)文学类专业: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60学分以内。

5)历史学类专业: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50学分以内。

6)理工类专业: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75学分以内。

7)艺术类专业: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90学分以内。

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实验班等改革专业可另行制订)。

2.学分标准

课程学分原则上以课程重要性和学习成本为基础设置。

1)理论课程以 16 学时折算 1 学分。

2)单独开课的实验(含大学英语听说、大学日语听说)、军事理论和体育与健康课程以32学时计1学分。

3)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单元制课程按集中进行的实际周数计算,原则上每周计1学分。

3.学分分配

学科门类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拓展教育

合计

经济学、管理学

47.5

103.5

9

160

法学

49.5

101.5

9

160

教育学

49.5

106.5

9

165

文学

49.5

101.5

9

160

历史学

47.5

93.5

9

150

理学、工学

50.5

115.5

9

175

艺术学

49.5

131.5

9

190

五、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拓展教育平台等四大平台,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核心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等八个课程池组成。

课程平台

课程池

备注

公共课平台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平台

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科基础选修课

(至少修满~学分)

至少应修学分由各专业确定

专业课平台

专业核心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可分限选和任选两类,至少修满~学分)

至少应修学分由各专业确定

拓展教育平台

素质教育

至少选修4学分

第二课堂

至少修读5学分

(二)修读要求

课程

类别

课程

平台

课程池

课程名称

修读学分或比例

修读要求

开课单位

通识教育

公共课

平台

思想政治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3

所有专业

必修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道德与法治

2

思想道德与法治认识实习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认识实习

1

红色文化

1

形势与政策

2

国防教育类

军事理论与国家安全

2

所有专业

必修

体育与军事教学部

军训

1

外语类

大学英语(一)

(大学日语参照执行)

2

除英语专业外均需必修

外国语

学院

大学英语听说(一)

(大学日语参照执行)

0.5

大学英语(二)

(大学日语参照执行)

2

大学英语听说(二)

(大学日语参照执行)

0.5

大学英语(三)

(大学日语参照执行)

2

大学英语听说(三)

(大学日语参照执行)

0.5

大学英语(四)

(大学日语参照执行)

2

大学英语听说(四)

(大学日语参照执行)

0.5

高级英语

(高级日语参照执行)

2

除英语专业外均需选修至少2学分

外语文化拓展类课程

2

专门用途外语类课程

2

体育类

体育与健康(一)

1

除体育教育专业外均需必修

体育与军事教学部

体育与健康(二)

1

体育与健康(三)

1

体育与健康(四)

1

就业创业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0.5

所有专业

必修

创业学院

大学生就业指导

0.5

创业基础

2

劳动教育类

劳动教育

(含劳动周)

1

所有专业

必修

党委学生工作处(部)

心理健康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所有专业

必修

信息技术类

A类:计算思维与C语言程序设计

1.5

理工科专业根据实际需求选修A类或B类课程

信息工程学院

A类:C程序设计实践

1.5

B类:计算思维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

1.5

B类:Python程序设计实践

1.5

多媒体高级技术应用

(含实践)


2

非理工科专业根据实际需求选修

Python数据分析与处理

(含实践)

2

网络空间安全

(含实践)

2

Excel高效数据处理与分析

(含实践)

2

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

(含实践)

2

公共艺术类

chinaChina: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慕课)

2

非艺术类专业均需选修至少2学分

考古文博

学院

陶瓷概论

陶艺欣赏

陶瓷技术史

陶瓷鉴赏与制作

设计艺术学院

经济管理类

经济管理基础

2

除管理与经济类专业外均需选修至少2学分

管理与经济学院

工程经济学

中国陶瓷贸易(慕课)

专业教育

学科基础课平台

法治类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

2

法学类专业必修

法学系

数学类

高等数学A

11

各专业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相应必修课程

信息工程

学院

高等数学B

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概率论

2

线性代数

3

工程应用数学A

3

各专业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相应选修课程

工程应用数学B

2

物理类

大学物理A

5

各专业根据实际需求设置AB类课程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实验A

2.5

大学物理B

4

物理实验B

2.5

工程制图类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5

各专业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相应必修课程

工程图学

3

电工电子技术类

电工与电子技术A

4.5

电工与电子技术B

3

学科基础选修课

专业所在学院设置课程池,学生在课程池中进行选修

根据专业实际确定

本专业选修

专业所在学院

专业课

平台

专业核心课

专业所在学院设置

根据专业实际确定

本专业必修

专业所在学院

专业选修课(含方向课)

专业所在学院设置课程池,学生在课程池中进行选修

本专业选修

集中性实验实践课

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

本专业必修

拓展教育

素质

教育

系列活动1

自然与科学文明

4

所有专业

任选4学分

各相关开课单位

系列活动2

历史与文化传承

系列活动3

文学与艺术审美

系列活动4

经法与社会分析

系列活动5

素养与个体成长

系列活动6

信息检索能力养成

第二

课堂

系列活动1

创意创新创业实训

1

所有专业

任选5学分

专业所在学院或团委等

社会实践拓展模块

1

系列活动2

思想政治引领模块

1

审美与人文素质提升模块

1

体育专项与活动模块

1

学分合计

150-190

注:1.外语类课程总学分为12学分。“大学英语”“大学日语”课程在第1234学期开设,每学期2.5学分(理论课2学分,听说课0.5学分)。第5学期,开设“高级英语”“外语文化拓展类课程(含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及“专门用途类英语系列课程(含陶瓷商务英语、陶瓷科技英语、陶瓷文化英语、陶瓷艺术英语、陶瓷英语口语、体育英语、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等)”供学生选择,至少选修2学分。

2.信息技术类课程,各专业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修,面向理工科专业科专业开设A类(计算思维与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和B类(计算思维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和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实践),可任选其中一类。面向非理工科专业开设多媒体高级技术应用(含实践)、Python数据分析与处理(含实践)、网络空间安全(含实践)、Excel高效数据处理与分析(含实践)、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含实践)等5门课程,可任选其中一门。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理工科

计算思维与C语言程序设计

24

1.5

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

48

1.5

计算思维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

24

1.5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实践

48

1.5

非理工科

多媒体高级技术应用(含实践)

48

(理论16+实践32

2

Python数据分析与处理(含实践)

网络空间安全(含实践)

Excel高效数据处理与分析(含实践)

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含实践)

3.数学类系列课程,各专业可安排在学科基础课平台中修读,工科专业应修读高等数学A,其他专业修读高等数学B,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选择修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或概率论。工程应用数学为选修课程,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可以在学科基础课平台的选修课程池中开设AB

系列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必修

系列

高等数学AI)(II

17688+88

115.5+5.5

高等数学BI)(II

12864+64

84+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8

3

概率论

32

2

线性代数

48

3

选修

系列

工程应用数学A

48

3

工程应用数学B

32

2

4.工程制图类系列课程,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可安排在学科基础课平台中,开设以下两门课程。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一)(二)

8048+32

5

工程图学

48

3

5.电工电子技术类系列课程,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可安排在学科基础课平台中开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电工与电子技术(一)(二)

7232+40

4.5

电工与电子技术

48

3

6.大学物理课程,开设AB两个模块。各专业可安排在学科基础课平台中修读。各理工类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选择AB模块进行修读。

模块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A模块

大学物理A(一)(二)

8048+32

5

物理实验A(一)(二)

4030+10

2.5

B模块

大学物理B(一)(二)

6432+32

4

物理实验B(一)(二)

4030+10

2.5

八、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中,理工类、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其他专业不少于20%。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学分比例应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科专业还应符合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各专业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思政实践等五部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九、同步修订第二学士学位、现代产业学院和辅修专业/双学位的培养方案

为适应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竞争力,应按照主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格式同步修订第二学士学位、现代产业学院和辅修专业/双学位的培养方案。

十、同步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介绍

为进一步强化课程教学规范,按照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要求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包括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和课程介绍必须按照新标准(另行颁布)制订且与培养方案同步进行制订和完善。

附件:

1.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编码调整方案

2.2023版公共课程及学科基础课指导性安排表

3.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格式及填写示例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务处

20221230